河海大学“读懂中国“活动2020年获奖征文作品 ——“上善若水,世纪风华” 顾淦臣校友

发布者:关工委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20

上善若水,世纪风华

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1937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少年顾淦臣途经三峡时在崖壁上看到了这段题字。彼时三峡水浅流急,两岸山峰雄伟险峻,沉醉在三峡美景中的顾先生并不知道,他此后70余载的生命与光阴,都将和中国水利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

涸鱼得水,战乱年代求学立志

顾淦臣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就读于常州中学。日军全面侵华后,高中还没毕业的他背着一个小铺盖卷、拎着一只装有随身衣物和成绩单的小皮箱,辗转去往西南,继续求学之路。

此时的中国到处枪林弹雨、民不聊生。顾淦臣先到汉口,再从宜昌走水路向上游航行入川,经过三个多月牵船作屋、食不果腹的颠沛流离,终于抵达当时省教育厅安排在四川合川的国立二中,恢复学习生涯。“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顾淦臣求学时因向往《长征两万五千里》中红军战士们为了理想信念不畏险阻、不惧牺牲的长征精神,一度想前往延安求学。但当时延安只有文科大学,没有理工科大学。在治水安澜使命的强烈感召下,顾淦臣只能叹一声可惜,前往中央大学水利系,师从原素欣、黄文熙、严恺等水利名师。求学期间,顾淦臣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始终牢记革命战士们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决不气馁的精神,怀着“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一腔热血。哪怕窗外炮火连天,他仍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学业,这为他今后从事水利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治水安澜,须臾不负报国之心

1942年,顾淦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随后前往中央水利实验处就职。不甘心呆坐办公室的他,立即向自己的老师原素欣教授毛遂自荐,赴西北参加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土石坝工程——酒泉市鸳鸯池水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

有了实际工程经验的顾淦臣斗志越发昂扬,在负责桓仁水电站工程续建项目时,遇到了混凝土大头坝坝面渗水问题,众多专家一筹莫展之际,他创造性地利用复合土工膜进行防渗,而这一举措也成为了土工合成材料在我国大坝工程中应用的里程碑。“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顾淦臣工作时始终秉持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信念,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积累了足够的工程经验后不断总结规律,率领团队在鲜少有人研究的土工膜防渗领域不断地试错与前行。

在顾淦臣投身水利事业的70年里,他参与了鸳鸯池水库工程、大伙房水库工程、毛家村水电站工程、碧口水电站工程、桓仁水电站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祖国的水利事业在哪里建设,哪里就有顾淦臣的身影。“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不仅在实验室中穷经皓首,更在实际工程中躬行践履,真正做到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

厚德载物,不忘初心桃李满庭

1980年10月,时年62岁的顾淦臣渐渐有心余力绌之感,不得不从第一线隐退,投身教育行列,应邀来到华东水利学院执教。虽年过花甲,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血奉献于教育事业,为水利事业继续发光发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顾淦臣的“长征”从未停下,在新的起点——三尺讲台上又重新出发。

时任教研室主任的陈久宇教授对顾淦臣来华东水利学院教书感到十分高兴。陈主任询问开设的课程时,顾淦臣想起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提议给研究生新开设《土石坝地震工程》等教学大纲上没有的课程。此举在全国都是首开先河,面对疑惑,他解释说“地震还是一门新的学科,美国已经在大学开设地震工程课,我们中国地震灾害大,也应该研究下地震,搞清楚它的机理” 。他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大家,听新课的学生从开始的三人到教室坐不下,甚至研究生部的主任沈根龙也前来听课。河海大学开设的新课之后也得到其他学校老师的好评和认可。

顾淦臣治学严谨、钟情教育,坚持上好每一节课。他的学生、现河海大学教授岑威钧回忆:“每次上课都是3节连上,安排在晚上,有一次课上,顾老师在黑板上推导基于薄膜理论的土工膜受力平衡微分方程,对各种原理图的绘制和众多复杂公式的推导都是全程脱稿的,使得当时在座的同学大为震惊。”

育天下英才,得桃李满庭,顾淦臣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水利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然而,高龄的他仍然坚持不懈战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带着学生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地、看现场,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心系黎民,一片殷殷家国之情情系江河,百年风雨岁月,四十余载学术耕耘,须臾未忘使命,树立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

上善若水,百岁教授世纪风华

百年风华,勇挑治水报国重担;期颐之年,心系水利学子成长。顾淦臣一生风雨兼程,为祖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求学,在贫困艰苦的年代投身水利建设,在耄耋之年又回归讲堂,教育下一代水利人。经历一个世纪的岁月洗礼后,他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和斗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回首往昔,战火、贫困都如过眼云烟,只有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大坝记录了他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