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缅怀恩师徐芝纶先生

发布者:离退休处发布时间:2019-08-27浏览次数:2835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缅怀恩师徐芝纶先生

施泽华


今天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力学界一代宗师、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芝纶教授离开我们20周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风度、神韵仍历历在目,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中。

1960年夏,我有幸成为河海大学前身华东水利学院力学系组建后第一届正式招生的力学专业学生。在课堂上聆听过恩师讲授的“弹性理论”、“板壳力学”、“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等课程;1965年毕业留校又同在力学研究室工作,更是从恩师言传身教上学到不少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特别是“怎样提高课堂讲授的质量”一文让我受益终身;其间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入江水道劳动、力学系校友返校活动等,亦从恩师的为人处事上看到了他的伟大人格。


“听徐先生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徐先生每次上课,不管是开新课还是讲老课,他都一视同仁,均要重新备课並书写讲稿,还经常在家里进行试讲,他的老伴伍玉贤老师便是“常委听众”,他通过试讲从中掌握讲授内容的深浅及讲课速度的快慢。徐先生认真备课试讲的做法在力学系作为“传家宝”继承下来,新教师开课甚至老教师开新课也都进行试讲,不仅固体力学专业是这样,水力学专业也是这样!他写的《怎样提高课堂讲授的质量》一文为我校不少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获奖打下了坚实基础。

凡是听过先生讲课或报告的人,无不为他的讲课水平所折服,因为徐先生的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用词准确、语调悦耳。不少书上都讲“温度应力”,似乎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只要有温度就会产生应力。而徐先生概念清楚,仅改动一个字,用“变温应力”讲出了本质所在,即当温度变化时,物体因热胀或冷缩再加上边界约束便产生了变温应力。这一字之改说明徐先生思路正确、分析入木三分、讲课深入浅出、授课效果极好,亦使我们的这些学生听得认真、听得懂、印象极深。


发生在入江水道工地的真实故事

1969年10月,知识分子都被赶到了乡下,我系被派往淮河入江水道的金湖县闵桥镇工地。年近六旬的徐先生也跟全校师生一起步行去工地接收改造。在工地上,师生们跟全省各地来金湖的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的是简陋的“A字型”茅草工棚,睡的是稻草地铺,而且只能人挤人睡,每当夜里谁起来小便就可能找不到睡处,这是因为“解除约束”后两旁边的人已翻身占据了刚出现的空位!吃的是布袋饭、喝的是酱油汤,尽管条件还艰苦,留学回来的徐先生一点也没有特殊要求,跟我们一样参加锻炼。


徐先生真诚宽容的人格令人敬仰!

徐先生怕缺少蔬菜和油水引起大便不畅,故带来一瓶麻油放床头。有一天被何姓学生发现,硬将麻油拌炒面美餐了一顿。徐先生得知后深表理解而且没有责怪该学生。

徐先生是个不愿打搅别人、给他人添麻烦的人。他虽带有从国外带回来的电动剃须刀,但在当时环境下不便公开使用。于是利用晚饭后的空隙走进稻田坐在田埂上剃须,当电机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时,却被“警惕性高”的民兵营长听到了,认为是“老特务在偷发电报”,于是徐先生被抓个正着。当时生活水平低,谁也没有见过电动剃须刀,再加上那时的“阶级斗争观点”,竟闹出上述真实的笑话。堂堂的教授受此‘待遇’应是很恼火的,但徐先生泰若处之,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都说“到底是大教授,与我们有不同的思想境界!”


千锤百炼的《弹性力学》教材

我当学生时,徐先生给我们力学1965届上弹性力学课程所用教材是他编写的《弹性理论》,后来几经修改又分上、下两册出版,我喜获宝书再次拜读时发现一处标点符号印刷有错误,于是趁徐先生在教研室征求对新书意见时提了出来,徐先生认真查看后说:“校对过好几遍了,怎么还有错误啊!”并随即记录下来。此事对我教育很深,心想:一个力学专家对印刷出现的一个小小标点符号错误还那么重视、又那么虚心,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正因为徐先生有此认真精神,由他编写的《弹性力学》(上、下册)荣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198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两个大奖是必然的,真可谓非他莫属!

鉴于徐先生编写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被印度东方威利出版社看中,特来中国签约。于是徐先生又废寝忘食地伏案工作,用英文编写《应用弹性力学》书稿,即便徐先生生病期间仍在家全神贯注地校对书稿,1991年正式出版。徐先生这本英文专著《APPLIED ELASTICTTY》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介绍到国外的第一本工科类英文版教材,为河海大学争来了荣誉。


教育结合生产实际的专著

1972年5-9月,力学系以徐先生等人为首的教育改革小分队在湖南搞教改,结合生产实际——湖南风滩混凝土大坝的变温应力用有限单元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取得满意成果。随后又补充多套通用程序,1974年编著了《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有限单元法专著。该书既是教育结合生产实际的产物,更是徐先生“深入浅出、一心为读者”的体现。

在撰写《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时,徐先生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对结构力学比较熟悉,因而阐述原理和推导公式时,一律沿用或改用结构力学概念来说明;对于不属于结构力学范筹的温度场和流场问题,才不得不例外地用变分原理来叙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该专著的难度,使读者能够自学。与此同时,徐先生估计有部分读者没有接触过弹性力学及矩阵代数,在撰写该专著时增加并附录了该项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徐先生的为人也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典范,他一生只求奉献,淡泊名利。他潜心指导那么多硕士和博士生,每当研究生写出科研成果时,他都认真审阅並指出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但在发表论文时,他一概拒绝挂名。

我们知道“弹性力学”教材都是徐先生编著的,书中不少内容是他的研究成果,当非说到这点不可时,他总是淡淡地一带而过。讲到如何引进有限单元法解决水利问题,怎样与国外理论权威探讨並最终说服对方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娓娓道来,就像在讲别人的事情,大家风范让我们赞叹不止、敬仰不已。

徐先生写书很多,其稿费都无私捐赠给公益福利事业。20世纪50年代购买一台钢琴放在学生食堂供学生弹用,70年代给幼儿园添置玩具,80年代购买一台大彩电放工会供教职工观看,90年代购买当时不多见的空调机安装在力学系会议室供老师开会、学生答辩之用。

徐先生85岁时,他还将一大笔收入的积蓄捐给了奖教金和奖学金,用20万元人民币给学校建立“徐芝纶教育基金”。现在看20万元並不多,但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啊!要知道当年徐先生每月工资才330元啊!


耄耋之年,仍关怀一线教学

1991年80岁高龄的徐先生才退出教学第一线,但他仍然关心青年教师、学生和系友的成长。

据徐道远老师回忆说:“1995年起,为促进年轻教师讲课质量的提高,学校先后举办过3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徐先生都是评委,我也忝列评委之列,几个参赛者讲下来,一听就4个小时,评委还要讨论个把小时,十分辛苦。但徐先生都端坐在台下听讲,我自然也不敢怠慢。讨论时,徐先生意见很短,但仍是简练、到位的风格,该肯定的肯定,是问题之处也一一指出。当时徐先生已是85岁高龄了,还这么关杯青年教师的成长,关心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不就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吗?”

另据系友岑松同志回忆说:“我们力学1990级学生毕业时,曾非常有幸地邀请到徐先生与我们一起照相,感觉徐先生非常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照相时我又有幸站在徐先生后边,当同学介绍我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硕士生时,徐先生还特别勉励我要继续努力,为祖国争光。”

对系友返校,徐先生只要有空都不顾年高体弱,欣然同意参加返校联谊会並拍照留念,有记载的就有四次之多。徐院士分别于1992年10月(徐院士81岁,下同)、1995年11月(84岁)、1996年11月(85岁)、1998年10月(87岁)先后参加了力学1962届、1963届、1966届、1983届系友的返校活动。

不仅如此,他的还勉励力学1983届系友:以勤补拙,以俭养廉;待人以厚,律己从严;知难而上,稳步向前;自强不息,年复一年。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他还诚恳地对力学1966届系友讲:“你们年纪不小了,工作地位也不低,收入也不少,你们手上有权了,但是你们要注意一个事:要保持晚节。”真可谓家长之心关怀深切!


共赴国难,实现夙愿

徐先生1935年由清华大学公派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学成之时正是抗日战争开始,祖国处于困难时期,徐先生想到国家培养我们大学毕业,又供给我们出国留学,我们应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于是1937年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共赴国难”

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后,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徐先生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参加。会上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给徐先生带来了“春风”,让他更加热爱党、信赖党、再次萌发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于1980年4月向力学系工程力学党支部递交了“入党报告”。时任院长严恺和力学系党总支书记黄慰云作其入党介绍人。同年6月16日经工程力学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成为预备党员,69岁的徐先生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在古稀之年找到了人生的归宿。7月5日《新华日报》以“徐芝纶同志入党”为题作了报道並刊登了他在党旗下宣誓的照片,这在高校知识分子中影响颇大。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古人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徐芝纶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的“善教者”,著名的教育家。徐先生言传身教、人格魅力不仅影响了他的同事、学生,也影响了几代力学系教师。

直到今天,广大力学师生都自觉学习徐先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拼博奋斗、严谨治学、严格教学的精神风尚。现按“校内、校友、外校”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如下,用事实说话。

1、校内的代表事例

力学1962届王润富毕业后随徐先生辅导《弹性力学》课程,后主讲《弹性力学》直到退休,不但课讲得好,而且注意不断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退休后,王老师主动担任起修订徐先生《弹性力学》教材的工作,一干就是14年。2016年王润富老师把高教出版社给他的稿费全部捐给了“徐芝纶基金会”。这是徐先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

力学1962届师资班姜弘道继承徐先生的教学方法,不仅《弹性力学》讲得好,后来还荣升河海大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並连任两届(1993年至2003年),对河海大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退休后,姜弘道老师专心教学研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研究,是我国专业认证方面的“大专家”。

力学1974级李乃富服从需要由南京调往常州校区任党委书记,与全体教职工共同奋斗十年(2000年至2010年),将校区基建、管理、教学诸方面都上了新台阶,后荣任河海大学副校长。

水力学1962级研究生王惠民、力学1973级武清玺、力学1974级赵振兴三人先后被评为“国家名师”称号,他们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力学专业重视教育、继承徐先生遗愿的写照。

2018年由一批中青年一线力学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学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广大力学教师在获知喜讯的第一时间向徐先生铜像敬献花篮,表达了荣耀不仅属于在职教师,也属于以徐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教师。

徐先生的重视教育和教学的传统在新一代力学教师中得到了传承,徐先生后继有人。

2、校友的突出事例

徐先生从1959年带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徐慰祖开始,共有李克敌、韩嘉禾、沈康辰、雷克昌、周震武、丁伟农、姜友章8位研究生。毕业后都担当了重任,如徐慰祖曾任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韩嘉禾曾任上海市规划局党委书记、沈康辰曾任上海海运大学校长等,个个都是高徒,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力学1965届顾志建在大学期间写出“四弯矩方程”论文,获得了师生们的好评。工作后在1983年第4期《力学与实践》杂志上首先提出了“有限元分配法”,随后在1986年第2期《力学学报》杂志上发表“有限元分配法的一般形式及其收敛性”一文,很有创意。这是徐先生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思想的又一例证。

力学1965届徐宇明参加过我国核武器效应试验,主持了葛洲坝抗爆炸模型试验和核武器接触爆炸成坑模拟试验,并参与三峡溃坝试验的设计,对于各种爆炸方式中冲击波对坝体的作用、坝体的动力反应和破坏特征以及水坝工程防护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等作了系统分析总结,成为三峡工程防护问题的主要撰稿者和发言人之一。“三峡工程防护问题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徐是主要获奖者之一。

力学1974级宗志坚是黄委会设计院院长,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主持完成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安全监控系统总体设计並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完成了该系统的软件开发。主编了《小浪底水利枢纽设计丛书——观测设计卷》,是水利部发布的《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

力学1978级杨庚宇是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华北科技学院院长、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人大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他认为“力学不仅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时,应用建立力学模型要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抓住“四个投入不足”这一主要矛盾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收到明显成效。后调任华北科技学院后,抓住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落后等主要矛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等五大战略工程,使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力学1978级张良成、柏文正入学年龄偏大,但他俩深感“时不待我”故学习认真、工作负责、热忱为大家服务,毕业后分别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南京水利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力学1990级岑松毕业保送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读研,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被清华大学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主讲《弹塑性力学》、《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虚拟工程》、《结构分析通用软件》等课程,同时任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个“双肩挑”的新型干部。

3、外校风起云涌

内蒙古农牧学院教师申向东来力学系进修、随1989级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听徐先生的“板壳力学”课程。他回忆说:“徐先生当年已近八旬,仍一直站着讲了60学时,板壳力学公式繁杂,但经徐先生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地讲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徐先生每次上课都先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讲新课时往往从基本的原理、推理讲起,把来龙去脉和必备的知识告诉我们,重点问题则是反复讲,从不同的角度讲,每次上课都是写满一黑板一黑板的数字和公式。同时徐先生对我们每次的作业都做仔细地批改,我至今仍保留着两本徐先生批改过的作业本,这对我几十年高校教学生涯起着示范作用。”


徐芝纶先生安息吧!我们将一代一代地继承您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不要认为写在书上的一定是对的”创新思想以及“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学习、工作态度去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矢志不渝。